描述
描述
描述

《深蓝浅蓝 The Summer Before College》制片报告

浏览: 时间:2018-07-01 分类:论文报告
数字短片创作3《深蓝浅蓝The Summer Before College》制片报告,4万字,66页。

百度文库链接:

wenku.baidu.com/view/cf4d03f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0


Scribd (Click here to read online) :

zh.scribd.com/document/388869835/%E6%B7%B1%E8%93%9D%E6%B5%85%E8%93%9DThe-Summer-Before-College-film-production-report


部分内容:


数字短片创作3《深蓝浅蓝Summer before College


制片报告







深蓝浅蓝

The Summer before College





目录


前言——————————————————————  1


制片阐述————————————————————  1

制片费用终算————————————————  1

设备器材的洽谈———————————————  5

时间进度安排————————————————  7

场地和置景—————————————————  9

演员————————————————————  12

合作————————————————————  14

导演阐述————————————————————  15

总述————————————————————  15

创作历程——————————————————  15

总结————————————————————  25

编剧阐述————————————————————  26

编剧部分——————————————————  26

编剧总结——————————————————  34

副导演部分—————————————————  34

调色部分——————————————————  35

摄影阐述————————————————————  41

前期筹备——————————————————  41

中期拍摄——————————————————  43

团队合作和心态问题—————————————  44

美术阐述————————————————————  44

筹备阶段:画面参考及设计——————————  45

道具准备及场景置景—————————————  47

人物造型——————————————————  50

总结————————————————————  50

剪辑阐述————————————————————  51

经验与教训—————————————————  51

部分剪辑技巧————————————————  54

总结————————————————————  55

声音阐述————————————————————  56

附:海报及剧照—————————————————  59


后言——————————————————————  64

前言


《深蓝浅蓝Summer before College》短片创作小组,是由中国传媒大学2015级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影视与网络视频制作)的七名同学组成:

陈洁雯担任导演、石雨桐担任制片、刘艺涵担任编剧、舒心宇担任摄影、潘玥担任美术师、阳迎归担任剪辑、季松卿担任声音。

自二月份建组以来,我们七位同学为此投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在周一楠老师和黄裕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创作出了这部虽有不足但也见证了我们进步的作品,在这次数字短片创作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从最开始的天马行空到最后的接触实际,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影像创作过程中的第一次尝试,这段时光固然快乐,但是艰难的地方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制成这份制片报告来进行记录、总结、分享。


制片报告的顺序按制片、导演、编剧、摄影、美术、剪辑、声音来排列,具体页码请见目录,每一职务的自述可直接按照页码翻阅,相关材料会在相关职务的内容中出现。


制片人阐述


  • 说在前面

这是我第一次在七人组里担任制片工作,在此之前,制片工作一直是我的弱项,但是毕业设计临近,为了让自己可以更好地适应毕设设计的制片方面的工作,我在前期分配职务的时候选择了制片人岗位。导演最开始提出了拍监狱题材的想法,我们都很支持,但制片难度过大,考虑到控制成本、节约预算、降低拍摄难度等等因素,我们最终放弃了这一题材,选择了拍一部父女关系题材的家庭短片,争用全班最低的预算拍出令人满意的短片作品。虽然在之前的课程中做过制片的工作,但这次的制片工作我还是有很多的顾虑,担心能否很好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能否协调好每个人的情绪,确保在筹备和拍摄的过程中不出意外,我为此和14级的师哥师姐们聊了很久,向他们请教制片工作需要注意的地方,又在网上学习了很多前辈分享的制片经验。吸收这些经验很重要,给自己充好电,才能有信心有准备地应对制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制片的工作繁杂而琐碎,我会在下面的内容中分点介绍。


  • 制片费用终算


《深蓝浅蓝Summer before College》短片最终花费17,115元,人均花费2,445元,各部分开销我们皆悉数登记在“Teambion”团队办公软件上,因此后文只列概数。


一、器材租金


项目名称

数量

天数

单价

金额

RED Scarlet-W

1

4

500

2000

安琴幻影EZ-1 30-90

1

4

500

2000

蔡司CP.2

1

6

/

/

大监(无线图传)

1

4

50

200

7寸小监

1

6

/

/

TILTA无线跟焦器(15mm导轨)

1

4

50

200

大疆如影稳定器

1

2

50

100

吊钩马甲

1

2

/

/

摄像三脚架

1

8

/

/

肩扛、底板

1

4

50

200

遮光斗

1

4

50

200

R-44数字录音机

1

8

100

800

森海塞尔416话筒

1

8

50

400

挑杆、防风罩猪笼

1

8

20

160

无线话筒小蜜蜂

2

8

/

/

Sony a7s2

1

8

/

/

佳能 24-70 F2.8

1

8

/

/

佳能 70-200 F2.8

1

8

/

/

索尼转佳能转接环

1

8

50

400

星云三轴手持稳定器

1

1

100

100

2K镝灯

1

2

100

200

1.2K镝灯

2

2

60

240

650W聚光灯

2

1

60

120

魔术腿

N

/

/

/

其他(线、电、充、旗、板)等

/

/

/

/

鼓风机

1

1

50

50

总计




7370



二、场地租金

项目名称

数量

天数

单价

金额

东戴河食宿

1

2

/

800

乔庄北区

1

2

500

1000

八里桥鱼市

1

1

200

200

戏用宾馆房费

1

1

398

398

总计




2398


三、人员劳务

项目名称

数量

天数

单价

金额

演员试戏

6

1

50

300

鲁凤山

1

1

200

200

王晓峰

1

2

600

1200

王诗妍

1

1

300

300

总计




2000


四、置景费/道具

项目名称

单价

金额

花露水 清凉油

11

11

毛巾

5

5

文具店道具荧光笔

4

4

鱼缸

10

10

打印照片 场记单

30

30

两条鱼 鱼饲料

65

65

富贵竹

15

15

漂流瓶

29

29

花露水

11

11

京客隆 塑料杯 拖鞋等道具

36.3

36.3

陈导鸡排

13

13

打车运回道具

52.4

52.4

买花

24+29+75

128

文具店 大力胶 丙烯颜料 笔等

30.5

30.5

父亲演员买水

7

7

父亲演员吃饭

10

10

宾馆场布景零食

28.4

28.4

公园场酸奶及饮料

48

48

报考指南

36

36

旧书、旅行指南

25

25

旧报纸

20

20

奖状

10.3

10.3

手摇扇

14.38

14.38

元素周期表

9.9

9.9

蓝色鱼形 便签纸

8.2

8.2

镜子

22

22

山水画

29

29

客厅白色纱帘

30.5

30.5

福字

8.8

8.8

蕾丝防尘布x3

26.9

26.9

房间小鱼贴画

10

10

鱼缸

4

4

木板

41

41

躺椅

95

95

蓝丁胶

12

12

总计


949.58


五、交通/办公/食宿费

项目名称

金额

交通费

2349.46

办公费

133.2

食宿费

1914.76

总计

4397.42



  • 设备器材的洽谈


制片费用更多地花在了器材租赁的方面,为了让剧组用最低的价格使用最合适的摄影设备,我联系了影视工业网,向影视工业网表达了我们短片作业的设备需求,并且达成了最低价格租赁RED Scarlet-W(小武器)的协议,因此我们大部分场景的拍摄都使用了由影视工业网提供的RED摄影机以及安琴幻影30-90变焦镜头拍摄。在从影视工业网取走十多件摄影及其附属设备之后,也是在没有跟机助理的情况下,我们严谨地完成了所有的电影机的画面拍摄,没有损坏或丢失一件设备。 


灯光和录音器材我们就近从学校西门的武影器材租赁处租借,因为我之前经常在那里租用设备,所以这次大时间跨度的器材租借也拿到了一个很低的租借价格。


但是较低的价格也不是乱租设备的资本,秉承能省就省的宗旨,我们尽量将所需设备精确地在前期计划好,避免多租或者用不上的情况出现,不吝啬,但也不浪费。

 

  • 时间进度安排


2018年初建组到开学之前我们召开了多次电话视频会议,商讨人员分工及梗概。七位同学分别构思想法和创意。开学之后,每周平均1.5次会议,地点除了在学院的教室里之外,也经常去西配楼217教室进行组内讨论。开学的前两周便确定了梗概的方向,分别是监狱题材围绕犯人感化展开的短片和父女关系题材围绕磁带展开的年代短片。为此我们既联系了监狱狱警进行采访,同时也开始联系磁带的购买渠道以及合适的音像店场地。无论最后拍哪一个梗概,都面临之制片工作艰巨的问题,一面是监狱,一面是年代戏。最终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我们舍弃了监狱题材,专注父女关系家庭题材年代短片的创作过程中。  




我们原定521日开始进入拍摄阶段,我们也按照这个计划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但由于时间估计不足,剧本、场地和演员都没有最后敲定,我们和老师讨论后决定将拍摄延后。最后我们在52627日拍摄了海边的戏份;在528日进行了家中主戏份美术布置与演员定戏;在52930日拍摄了家中的主场戏;在63日拍摄了鱼市内的戏份;在68日拍摄了河边、树边还有楼门外送别的戏份;在620拍摄了公园长椅和宾馆的戏份,最终在621日全部杀青。将近九天的拍摄时间使大家身心俱疲,由于拍摄时间为6月份,也是临近各种考试的日子,我们的女主角时间很不充裕,仅仅只有每周五下午和晚上有空闲时间可以用来安排拍戏,本来应该集中在一周之内拍完的,也只好抻到这么长的时间了,这使我们的器材及交通费用大幅提高,好在大家在每次拍摄之后有了充足的时间休息,不会过于疲惫。  



  • 场地和置景

 

场地沟通只能用艰难来形容。

家戏的场地是我们的主场戏重场戏,由于本片的年代背景设定在2005年左右,地点是江苏,因此我们需要在北京找一户老式装修,但又看起来不那么破的房子,我首先是在短租平台上寻找可靠的信息,但短租的房源大都过于现代,不符合我们的年代背景,之后我又在各个租房平台寻找房源,合适的房子倒不少,但是房主的联系方式大多为地产中介的电话号,要么不让我们拍摄,要么就是房子可能很快租出去,无法确定可以使用的时间。最后我选择寻求朋友的帮助,在亲戚朋友们的介绍下,我联系上了两位地产中介的工作人员,并且和导演及摄像一同前往进行了勘景。

最终我们选择了乔庄西区房源2,并且与中介说定这套房源是一定可以使用的,但是由于租户一直在外出差,没能进户看景,但是我们约定好开拍前可以进户看景和布置,中介自信满满的说辞也让我完全信以为真,我们回去就按照这户房子的布局开始美术设计和分镜头设计了。本来说好520日进户开拍,518日租户出差回来,中介带着我们进户看景,在与租户大爷大娘的沟通中,他们得知我们要租用房子拍戏,便坚定地不允许我们租用,怎么沟通都没有效果,最后在我们的软磨硬泡之下,租户同意了我们可以在52627日进户拍摄。

我以为房子的事情就可以这样结束了,没成想第二天521日,我正在外面实习,中介突然打来电话告诉我,租户大爷又说什么都不允许我们进户拍摄了,并且也说不出具体的理由,当时我看着手机只剩下了绝望。我们的美术道具、分镜头脚本全部都是按照这家的格局设计的,如果这个场地用不了的话那真的是损失太大了,如果将这个绝望的消息通知给组员们的话,也一定会士气大减、矛盾百出,我决定向大家暂时隐瞒这个消息,一方面在疯狂地找房源——走进定福庄西街小区,从窗户里看到这家装修还可以就去敲门问能不能租用。另一方面,我和摄像舒心宇在第二天(522日)跳过中介,直接登门拜访原来的那家租户,争取最后的机会。我们带着一些水果和牛奶,凭着之前的记忆敲开了租户的门,租户吃惊地看着我们,我们趁其不注意赶紧挤进屋子,放下水果和牛奶,坐在了椅子上,租户的大爷大娘还是坚持不允许我们租借这间屋子,舒心宇在一边哭惨,我开始和大娘唠家常,最后租户的女儿从房间里走了出来,听了我们的需求之后,选择站在我们这边来劝说父母租房子给我们,最终签订了协议,大爷大娘同意我们在525日到527日三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过来使用房子,一块石头落了地。 


 

  • 演员 


 4月末开始,我们就开始了演员的招募和面试。第一批通过中介筛选出一位合适的父亲演员(也就是最终确定的演员王晓峰),这位演员的演技和形象都很符合我们的要求,但是由于他是辽宁人,说话会带一些口音,所以我们在当时没有选择这位演员。在第二批大规模招募和面试过程中,我们从三十多位女儿的报名者当中筛选出来11位条件可以的,又最终安排了五位女生来到动画学院进行试戏,经过与老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王诗妍为我们的女主角。父亲演员面试了几个人,但也一直都没有合适的人选。

 



最终我们确定了演员鲁凤山来出演父亲角色,但这位演员的记忆力出奇的差,三句话的台词,练了一上午也说不熟。但是我们坚信可以通过一天时间的讲戏,把台词顺熟,但事实证明,我们错了。525日(父亲开机前一天),我们用一天的时间来和父亲演员顺戏,但是他还是没办法背下来超过三句台词,这真是太令人绝望了。晚饭时间这个演员还打电话给我说晚上要和朋友去喝酒。最终我们讨论决定,停掉这个演员,重新启用最开始试戏的演员王晓峰。



 









 













  • 合作


我们组队比较早,我们七个人都是非常随和的人,沟通起来没有什么大问题。每次开会一定是全员到齐,做什么事情大家都很积极。由于场地大小有限,不能容纳很多人在片场里,所以我们的主创成员们大多是身兼数职,但又有条不紊。有关画面的争论,有关剧本的争论,有关思想观念的争论,都是以让短片更好为出发点,前一天晚上的争论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大家都会在第二天起床之后忘得一干二净。


我认为我们组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很出色


导演陈洁雯是我们组的神坛人物,可能有些天马行空,像深蓝浅蓝这种名字也只有她能起得出来,虽然我们也据理力争过,但她是一个对影像真正热爱的人,做得一切都是为了拍出更优秀的作品,在这里我就不继续控诉她了。


编剧刘艺涵除了做编剧还担任了调色的任务,从前期到后期整个流程都有参与,非常的辛苦。虽然中途病重需要隔离养病,没法到拍摄现场去,但仍然热情不减,活力依旧。


摄影舒心宇是个做梦都在拍片子的人,摄影是个苦差事,他在拍摄的过程中处处亲力亲为尽职尽责,有一天凌晨四点钟从床上突然坐起来,嘴里嘟囔着还是短片3拍摄的事情,很神奇。 


美术潘玥是一名魔术师,经常在拍摄前一天被安排突发任务,她自己实习的工作也非常繁忙,但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短片3美术工作中,画面中每个小道具小细节都是她变出来的,尤其是树下那个石砖,做得太像了。


剪辑阳迎归是个有丰富经验和动手能力的老干部,由于拍摄周期比较长,他拍一场剪一场,剪辑与拍摄同步进行,同时还肩负着执行导演讲戏的重任,高效高质非他莫属了。


声音季松卿是个胸怀灯光师梦想的录音师,我们有很多灯光师不在的时间,就都由他来负责灯光的设计,打出来的光的效果也很棒,声音的工作是最最后一个结束的,经过了反复修改的声音我们大家都很满意。


我也在这几个月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做了很多之前没做过的事情。以前遇到这么多需要联系需要规划的事情一定会打怵,这次也一步一步坚持了下来。以前不太能跟社会上的人以及其他部门学院的老师打交道,这次也敢圆滑谈判了。同时也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学习了很多制片工作之外的知识,很感谢老师和其他六位同学的指导及支持,让这次短片课程成功而又愉快地度过了。



导演阐述


  • 总述


本次短片三创作中我担任导演一职,也是我第一次在七人组创作中担任导演。从2月方才结组,到今天调色混音均已进入尾声,这一百多个时日的创作历程,非常幸运与六位能力超群、富有责任心的组员一同度过,并由此收获了各自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在沟通、执行方面暴露的问题较多,对导演这一职位的理解程度之浅尚无法支撑许多叙事、影像上的构想,由此造成了诸多遗憾,将借由创作报告来进一步思考、反省。


纵观整个创作历程,分工的细致化使得沟通变得更加重要,我的工作也主要体现在各个制作阶段与各工种的沟通合作上。以下将对创作历程作出回顾。





  • 创作历程 


一、剧本阶段



(时间线)

2月:编剧提出母女题材梗概、小混混上山学武梗概

3月:编剧提出监狱学琴梗概、导演提出磁带梗概,制片&摄影提出小战士梗概被光速舍弃(现已加入毕设豪华套餐),此后双线修改,因取材难度放弃监狱、发展磁带

4月:磁带剧本完成&修改,期间不断进行对于父女关系的讨论

5月:抛弃磁带剧本、保留父女关系改为报志愿剧本,试镜同时不断修改,5月底拍摄前定稿

在剧本阶段,我提出了父女题材的梗概,并全程保持与编剧的讨论和对人物的思考,过程中剧本主要由编剧完成、我负责建议与修改;中途我曾自己出过一个版本剧本《天空》,但最终也遗憾舍弃。5月初的一次关键性的讨论过后,参照老师给出的建议,我们将故事确定为「报志愿」版本,编剧提出「鱼」这一核心意象并继续完成剧本的创作。



1. 关于3-4月的「磁带」

寒假结组分工后,我们总共开了2次电话会议对编剧提出的几个梗概进行讨论,但都无疾而终;密集的讨论还是在开学以后才正式开始。也许是因为组员的性格驱使(偏好情感表达的影片),又也许是因为到了大三,我们对于故事的思考似乎更偏向于描写「人」本身,不再像大二时候那样讨论许多有趣的架空题材,想尝试基于自己的生活认知来建构故事;因而聊了太多太多各自的生命经历,以至于那些天某612男生宿舍骤变感性、屡次深夜长谈各自的父亲,而我则逐渐对石哥严厉的军人爸爸、艺涵传奇的艺术家老爹了若指掌:3 这样的聊天虽然没能带来很多实质性的成果,但依然是本次短片创作过程中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在第一次pitch前的一个下午,我不知怎的想起幼年时的一盘磁带,顺着写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梗概,大致是讲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在她小学时生病离世、对她造成很大打击,父亲编造了一盘母亲留下的磁带来鼓励女儿走出阴影。在两次课堂讨论后,这个故事的逻辑性问题暴露无遗,但反观这个最初的雏形,它却有我非常想探讨&表达的东西——一个家庭遭遇家庭成员的突然缺失,原有平衡被打破后,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形成一个新的平衡?会以怎样的形式对原有家庭成员造成创伤或影响?这种缺失大可至成员的离世,也可以是常见的三口之家独生子女离家上学、夫妻二人重新建构的生活形态。但「家庭结构的重建」这个命题毕竟还是过于庞大和虚幻,我个人也没有对此达到足够深刻的理解(它更像是某个我想要努力去靠近的答案)。在那个版本的梗概当中,我想以「母亲的磁带」为切入口描写父亲的努力,但事实证明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没法通过这个切入口来在15分钟里讲明白这个稍显庞大的命题。再或者,这个命题也许并不适合作为故事核心来呈现,而更适合具化为一个段落、一个细节,或是某个人物的一部分。


后来的版本中,时间点从「母亲刚去世」转为「母亲去世数年后」,磁带的内容从「母亲遗言」改为「母亲喜欢的歌」,故事落脚点从「父亲的努力」变为「女儿的叛逆」(离家出走情节),磁带这一道具的存在变的有些刻意。在这个基础上我和编剧各出了一版剧本,我的一个版本《天空》中父亲再婚、重新建立了家庭,女儿与父亲的隔阂一方面来自于本身的交流障碍,另一方面则来自新家庭成员的存在(继母、弟弟)。父女二人长期避着母亲这一话题不谈,但内心深处其实都非常需要这一方面的情感共鸣,因此我把切入点选在「早逝母亲的生日」。这一点我必须承认是我与父亲关系的真实写照,亦是来源于成长过程中一些很深刻的经历。自身与父亲长期存在着交流障碍,因此从接触影像创作开始,借拍一部电影达成与父亲的和解一直是我的幻想般的夙愿,这个版本一定程度上承载了我很多情结。和老师交流我的版本故事过程中,老师提到这个故事的最大问题在于父亲身份的模糊、甚至是不成立,以及主要人物的需求只能提现在心理层面而无法外化(女儿希望父亲记得母亲的生日),最后抱憾舍弃。


最终制作的剧本虽与这些版本故事偏差较大,但这个过程的讨论、期间为此阅览的影片资料等多多少少拓宽了我们对父女关系的思考,也奠定了父亲、女儿的人物设定。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年代戏&磁带的设定,借着采访的理由,这学期跟爸爸多说了很多很多话。即使依然是如从前般不痛不痒的交谈,不知道他有没有因此感觉更加了解这个古怪的女儿,但古怪的女儿着实更了解他了一些些。



2. 工作进程:与编剧的合作模式,与团队的沟通方式,个人创作心态

从头至尾,我与编剧二人的合作沟通一直非常顺畅和谐:3 但依然有很多不得不反思的问题。这次创作是我第一次尝试导、编分开的模式,从结组开始七人便默认我们要保持最大程度的各司其职,因此「我要对剧本作出何种程度的介入」于我而言在整个阶段都打着问号。3月份敲定的父女题材其实为我们两个的合作带来了一定程度困难——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父亲」这一角色的认知截然不同。艺涵与父亲的关系正是完完全全的「上辈子的情人」,与父亲亲密无间、无话不谈;而我与父亲虽无老死不相往来的矛盾,但对彼此的了解浅之又浅,也基本没有情感层面的表达。这种父女矛盾的创作对于艺涵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很大程度需要靠想象来完成的;而对我来说,它很容易变成某种过分隐晦的、过分个人化的/心理化的、无法为观众所理解接受的表达。就像讨论上个版本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和组员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父亲和女儿会对母亲生日这种小事耿耿于怀,但在我与父亲的关系中,这个日子的的确确是敏感而有情绪张力的,由于交流太少,我们曾对于「对方是否记得母亲生日」都心存疑问;若不是某一年这个日子他的一次爆发,我甚至不会知道他心中存在过这个疑问。

但我的数次描述,都无法说服编剧、说服组员相信其中情绪的合理性。在一次讨论中,周老师提到你可以写一篇完整详细的《我和爸爸》来供组员参考,现今回想那的确会是最好的方法,但我却没有那样去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如老师某次讨论所说,我的确没有办法向组员们完完全全敞开来,但情绪泛滥的创作氛围似乎也不大适合气氛比较愉悦轻松的我们组;一次讨论中我稍微有些激动地分享了一段于我而言很重要的经历,而大家似乎不太习惯那种空气凝结的凝重感觉,很快便会有人用相关的玩笑话来调剂,但这些玩笑话于我,其实心中无法百分之百毫无波澜。那次的分享过后,我知道我需要保持一个「有所保留」的状态,来完成这次创作;这种创作心态有好处,但也有带来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已一一暴露在剧本、执行的过程中,我会在之后的篇章进行反思。对于这一点的思考,我想我们组的模式会更靠近一种理性、高度逻辑化的创作,保持轻松的氛围也容易带来更高的效率,这个选择大约是必要的。


我想,当我连说服剧组成员都有困难的时候,又要怎么去说服观众呢?可是,又或者说,这种说服是不是有必要的?若将情绪凌驾于说服力之上,又有什么不对呢?「独特性」和「共性」,究竟哪个更动人?这一系列问号,在这份创作报告里,我无法给出答案。


很长一段时间,对于编剧出的几版剧本,我一直无法感到满意。而关于我自己大改了一版剧本这个做法,尽管我们没有交谈过这个问题,但有组员向我提过也许是不太应该的。很多次我和编剧相约聊剧本,最终却只能面面相觑、丝毫不知如何推进,这个过程对我们、对制片都是一种折磨。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没有就题材做出足够的调研(阅读相关书籍、阅览相关影片等资料),似乎总是默认家庭题材最好的调研就是挖掘自身,殊不知我们对自身经历的认知度也是不完整的,因此我们的讨论其实很大程度上在原地踏步——你说是这样的,可是我经历的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还是不要这样,etc.。学期末的某一次剪辑讨论中,我单独问了周老师——为什么我们对人物的思考存在着断层(明明花了大量时间讨论人物,最终呈现出来却依然是一种最不体现思考的状态)?这一段即是我对这个问题做出的反思。如果时光倒流,我认为在4月下旬之前都应该有及时止损的勇气(尤其要及时察觉到「原地踏步」的状况,一旦察觉马上作出干脆的决断)。如果这个题材无法呈现得深入,或呈现得好看,那就不要畏畏缩缩、也不要害怕从头再来这四个字,及时refresh the mind,最好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看看新的思路,制片的话崩溃一小会就会好的。


这种原地踏步的状况,最后还是不得不由老师来帮我们打破。5月初的一次讨论中,老师向我们建议了「报志愿」版本的思路,以此建构一个能被观众理解认同的、更加逻辑化的故事线。而这的确已是一个较为紧张的时间点,为保证顺利开拍,我和编剧决定围绕老师的建议来进行大改,并由编剧完成新一版本剧本的创作,这一版即是最终制作版本的初稿。


3. 剧本反思:人物的塑造,故事的节奏

纵观最终制作版的剧本,最严重的两个问题其实非常明显: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节奏的把控。


关于人物,在成片中,无论是父亲还是女儿,都没有展现出很鲜明的人物特征。先抛开表演的因素不谈,在剧作中,这两个人物的呈现已经存在着问题——老师屡次提出父亲职业不明确,而他的职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行为举止;女儿对鱼的喜爱、鱼对女儿的重要性没有被很好地呈现,因此父女的冲突至冰融都没能撑得住脚,显得过于薄弱。


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提到:「把你的人物的生活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职业的(Professional)生活部分, 个人的(Personal)生活部分,私生活(Private)的部分。 」这个3P概念在我后来思考人物的过程中有很大启发作用。5月的第二次讨论中,周老师提到,我们创作者需要对角色有非常清晰透彻的认知,并在剧本修改的过程中把每个角色的特质放在手边,每一步行动都要围绕角色本身来展开。基于3P概念,我和编剧在513日把人物小传认真细致地捋了一遍,包括两个人物的生活状态、前史经历、人生观、世界观,我们都一一罗列(人物小传将附于编剧阐述中)。但此时剧本已接近定型,也不剩太多的时间继续琢磨,因此有很多体现人物特质的小细节都无法再有机地融入剧本当中,人物小传只能给美术组成员、演员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于父亲这个角色,在经过前两个月的讨论过后,我基本都会以自己的父亲作为原型来思考。在此基础上,我对谈了父亲周围其他的家人,其中表姐说的话实在让我触动很深。我想,这个中年丧妻的人物,情感上一定程度是麻木的,于物质、于爱已不再有过多追求,照顾好女儿即是他剩余漫长人生里的唯一意义。然而,我没有很好地和组员透彻沟通过父亲的人物设定(或者我可以偷偷怪一下组员朋友们不认真读人物小传吗,明明一写完就发给大家了哼超讨厌),在塑造父亲形象时我们没有朝着同一个方向去,尤其是我与家戏执行导演的沟通不畅,导致了父亲人物的呈现存在极大偏差。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遗憾,后文相应部分会进行反思。


此外,关于剧本想要表达的东西,我觉得我也没有和组员沟通好。开拍前与摄影沟通时,他理解的剧本核心是「父亲管束太严」「摆脱父亲束缚」,除了编剧以外的组员大约也是这么想的,而我在执行过程中才发现这个问题。这里不得不再说到前文所提及所谓有所保留的创作态度——我私心最想拍的不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管束,而是单亲家庭里深埋双方心中的破碎感和它的外化。然而我却无法把心中这个想法、对这个想法的情绪完全释放出来,我的畏手畏脚让我无法很好地说服组员,以至于最终故事的核心是模糊的,人物也是模糊的。摄影老师常常提醒我,他觉得我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很模糊、不够清晰,而这种持续了一整个创作过程的矛盾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此外便是故事节奏的把控问题。目前剧本当中,女儿与父亲的关系建立得远不够清晰,因此二人的矛盾冲突显得发展过快——冲突起得快,消解得也快。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人物过于薄弱的衍生问题。塑造一个能立得住脚的人物实在是太重要了。太重要了。


剧本思考过程中,龟哥推荐的电影《狗十三》对我的情感冲击非常之大,大约是这个学期里对我影响最大的影片,因此在这里特别提及。对于关家铭这个人物,很多时候会不自觉以李玩为参考系。




二、演员


5月份剧本不断修改的同时,我们进行了演员的招募与试镜。值得一提的是,演员的试镜实在是个有趣的过程,不同人的不同演绎可以给这个角色增添很多新的东西。很多惊喜。



1. 女儿演员——16播本王诗妍

关于女儿演员,我们七人对前来试镜的16播本王诗妍产生了一致的认同与好感,因此很快便确定了她。她的演技很出色,也能很快get到我跟她描述的感觉,对剧本也很有主动性,会向我提出很多问题。她性格也很随和,整个合作过程非常舒服,甚至因为喜欢的电影风格相似所以很聊得来,拍摄结束后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3


外貌上,她给人的感觉与家铭这个角色偏差不大。但在气质上,由于她是学播音主持的,因此会不自觉透露出一股非常自信的超强气场,这一点是与人物不符的地方(家铭的性格偏内向敏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曾尝试让她刻意避免自己的一些习惯,比如不要把背挺得太直等,但这样做会阻碍她的自然表演,因此最后放弃了这个想法。她的气场使得片子里家铭的说话方式都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这是比较遗憾的。


表演方面,诗妍没有什么需要我操心的,基本都是一点即通,甚至经常能带来让人惊喜的、剧本之外的小细节。若要说缺点,我比较不满意的是第五场(树边独白)的表演和第八场(发现鱼死)两个地方的表演。第五场的表演中,她的叹气显的有些刻意,台词的感觉也比较单薄,不太容易让人进入情绪,但这场戏我自知很大一部分也有没跟她讲透戏的问题。第八场的问题就比较大了。我觉得这一场戏我还是讲得很充足的,这条鱼对家铭来说非常非常重要,那发现它死亡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出充分的震惊和悲伤,可以有一些手部的颤抖、眼眶的微红,加之起身的动作要足够缓慢。讲戏时,我让诗妍仔细回想小时候养的小动物,她也表示能够领悟到那种感觉,但依然认为这场戏中家铭的第一反应应该是100%愤怒和着急、马上要冲出去找父亲理论,来不及产生悲伤的情绪。这里我要小小怪一下执行导演现场在旁边反复地说「我觉得她这样演没有什么问题」,诗妍对于这一处的表演也产生了疑惑,我没有能够扛住压力让她按照我的意思演到对为止,有我的很大责任。这一处表演看不出鱼对家铭的重要程度,后面的吵架乃至整个剧情都显得薄弱了不少。


但总的来说,诗妍的表演还是很出色的,她在表演上的高悟性为我们带来了比较理想的效率。



2. 父亲演员——王晓峰

首先,如果这份报告会有师弟师妹看到,实在不建议再在短片3拍家庭题材,因为老演员实在太,不,好,找,了。对于找南京口音的老演员,我们基本持放弃态度。家庭题材要拍的真实动人,首先最应该说方言(如《狗十三》)(试问哪个家庭里每个人都天天讲标准普通话?),因此若不是像《铃儿》那样立足于老北京文化的短片,考虑到在北京能找到的演员资源之有限,最好不要尝试,否则就会出现本片中生活在南京的东北爸爸+湖南女儿。好难过。龟哥还问过我为啥不直接拍个广东背景的粤语家庭,我让他试试看在北京找个广东爸爸给我。好难过。


父亲演员是我们创作过程中非常让人心累的一块。制片已经竭尽所能,把全北京我们能够请得起的40-50演员都找了出来,根据外貌筛选了一波以后,剩下的要么口音太重、要么表演太差劲、要么形象不对,所有试镜的演员里基本没有一个合适的。只有第一位试镜的王晓峰老师表演是最过关的,因此我们一直印象深刻。


开拍前的一个星期,我在一个群演群里根据头像找到了一位名叫鲁凤山的老师,他的形象有种不怒自威的感觉,比较符合我的想象。此外,他的普通话是所有试镜的演员里最标准的,然而试镜时我们便感觉到他的表演比较差劲,台词也经常记不住;但此时王晓峰的档期不太行,而我们没有保底的演员了,因此还是用了他,并且约了一天排戏。而这一天的试戏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我相信制片会在他的报告里狠狠骂到的,我就不多骂了。在这里我要表扬一下家戏的执行导演朋友,那天排戏一方面我的状态非常不好、另一方面我实在对这个老演员绝望了,基本不想再和他交流;而执行导演从早到晚不抛弃不放弃,一直坚持跟这位老师一遍遍地过台词、对情绪。然而在执行导演跟他把台词过了十几二十次之后,这个演员居然,还问我们,能不能做个提词板,啊我要忍住不能生气。到了下午,与制片沟通过后,还是决定找档期只有一天的王晓峰老师。


然而,王晓峰老师的口音依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有条件的话之后会考虑用配音来解决。老师记台词很快,表演也能够做到情绪充沛,但他的台词还是常常让人感到出戏。


另外则是我跟执行导演对父亲人物的理解有偏差,因此他给王晓峰老师讲戏时很多感觉都与我设想的父亲人物不符。但现场执行导演实在凶气十足,我没有能足够坚定地让老师按着我的感觉来表演,也有点过度依赖他自己读完人物小传之后的理解,而没有进行足够的交流。只能说,王晓峰老师演出的父亲感觉是一个天下大多父亲的感觉——有些温柔、有时又有点脾气。不是那个不苟言笑的老关。


作为导演,我对王晓峰饰演的父亲角色没能产生感觉,这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遗憾,毕竟前期构思时父亲是我最想写好的一个角色。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说前期一定要留充分的时间,与演员磨角色、磨戏,一遍遍地磨表演,直到感觉对为止。组内各成员也应保持充分的、透彻的沟通,对角色的认识要高度一致。




三、前期设计


这次拍摄暴露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前期的设计非常不充分。剧本修改到520+号的版本时,由于编剧生了场大病,后续的剧本修改由我来完成,因此也少了许多思考分镜、与摄影讨论分镜的时间,更不要说试拍。这个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以下作出工作总结与反思。



1. 分镜设计

主场景家戏的分镜基本由摄影来出,我在与摄影讨论了2场戏之后投入到剧本的最终修改中,剩余的家戏分镜由摄影独立完成,这个过程摄影的效率还是非常高的。家戏的拍摄中,我对分镜了解的不透彻导致很多问题的暴露,因此树边、鱼市、公园等随后拍摄的戏分镜由我和摄影讨论后我来负责产出。


这次的镜头给的大多比较中规中矩,但也略显粗糙,急于把事情讲完而没有设计感或是足够的情绪渲染(导演的问题不是摄影的问题),也没能够在镜头表达上有所尝试和突破,比较遗憾。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前期的踩点工作要做足、要清晰地了解主要机位都能够架在什么位置,其次是要对空间和方向有更清晰的认知,并且要非常熟悉演员的调度、情绪的节点,才能在镜头上有所体现。


此外,人物的动作与其POV的匹配很重要——角度的匹配、主观程度的匹配。这次几个类似的镜头都没有处理得足够流畅,比如家铭看鱼缸的POV的角度明显不对;家铭在宾馆看手机的人物镜头是透过镜子拍的,手机的特写是不透过镜子的,二者相接不太顺畅。



2. 美术设计

实在想要称我们组的美术老师为魔术老师,很多我自己都觉得有些离奇的要求,她总能非常完美的实现。


主要提一提家铭房间的美术。设计家铭房间的美术时,我想起高中时候非常喜欢的绘本《星空》,里头那个内向的男孩子房间的墙上贴满了自己画的鱼,便想要在家铭的床头也贴上几幅鱼的画,像电影《恐怖份子》中暗房的窗帘被拉开时墙上贴的照片那样随风拂动。找到风格一致的十几幅高清鱼画实属不易,但美术老师还是做到了,而且找到的水彩风鱼画特别好看,加上A4纸做旧之后效果非常好。最后那个画轻轻飘动的空镜也拍得很美,用在了影片的末尾作为结束,魔术老师功不可没。


但在和美术沟通时,我犯了一个很致命的错误。为尽可能减少美术工程量,我告诉美术房间的墙布置一面即可,另一面我们假装是衣柜,然后尽量不要带到。美术老师听信了我的大瞎话。在告诉美术这个信息时,我没有结合拍摄分镜、实际空间来考虑——房间的书桌面朝有布置的那面墙,因此带到人物正脸时,必不可少会带到那一面没有布置的墙。由于没有试拍,我在拍摄当天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最终房间的人物正脸镜头背景的白墙都非常难看,而且有精心布置的墙带到的也不那么多。作为导演实在不应该这么迟钝。


3. 场面调度、动作设计

和分镜设计的问题类似:中规中矩,思考不足,情绪不足。


首先是动作设计——要考虑动作的合理性、美观性、节奏、与空间氛围的搭配、以及与人物性格的匹配等。有几个处理得不是太好的地方(大多已通过剪辑进行处理解决):家铭在海边扔漂流瓶时发力位置不对,导致动作显得笨拙、非常不好看;家铭在母亲的树旁双手合十的动作有些跳戏+不好看;父亲扇女儿巴掌的动作违背人物性格设定;海边玩耍的动作设计不够欢快,撑不起整场戏的氛围; 最后父亲蹲在树边的动作很不美观。


场面调度上, 主要记录以下几场戏的思考。

3场戏设计家铭在房间边喂鱼边听父亲打电话、父亲在客厅打电话、二人在不同空间互相对话、家铭冲出房门向父亲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一系列呈现算是比较流畅并且不显呆板的,也是建构二人关系的一场戏,但组内成员对于「不同空间的互相喊话究竟显得亲密还是疏远」有不同的感觉,我个人觉得是疏远的。

公园对话戏原本设计在长椅上拍摄,经龟哥提醒,三人并排而坐进行对话的调度有些死板、也不好呈现人物关系;同一高度上的三人对话的调度比较常见为三角形、L型、演员面朝不同方向的直线型等,剧本中这场对话情绪的主角明显是家铭,琳琳和老白的重要性无高下之分,此外家铭对这二人之间的关系也不造成影响,因此即使是三人对话、实质只有两方,最终采取了L字型的坐法,更利于表现局部突出(主导角色家铭的情绪)。

吵架戏没有什么特殊的调度,镜头也规规矩矩地正反打,结果就是情绪基本靠剪辑来撑。若重新思考这场戏,我认为可以给父亲加一个起身往女儿房间走的动作(帮女儿看鱼),女儿可以在背对着父亲时说出那句极其不敬的台词,最后再转到正面交锋(可以给一个侧面的双人镜头增强对立感),这样的冲突戏也许会更有节奏感一些。


前期一定一定要留足时间思考与设计,否则跟拿着剧本即兴创作没啥差别:3




四、拍摄阶段、后期阶段


1.  拍摄阶段

前期设计不足的后果,无疑是拍摄时的飘忽与滞后。


暴露最多问题的家戏是我们的主场景戏,也是剧组规模最大、执行起来最紧张的两天戏。对于这两天戏的执行,主要反思以下这些问题:


1) 没有事先和灯光师沟通熟悉好每场戏的灯光设计,对于每个灯位可以拍哪些镜头不够清楚,导致拍摄次序的设计不够高效。

2) 事先没有把分镜思考清楚,加之没有试拍,很多镜头都靠现场想,拖低了效率。

3) 与执行导演没有提前沟通好很多问题,导致现场花了不少时间艰难沟通、尝试互相说服etc.

4) 没有给摄影传达足够清晰的指令,加上大机器的机位变动并不像小机器一样随意,我对于镜头想法的不确定直接造成摄影体力的大量损耗。

5) 太多问题上没有坚持主见,不够强硬,容易被片场的各种意见所左右和动摇。

6) 心态调节不到位,比如发现很多镜头都需要带到与美术沟通失误而没有布置的墙时,整个人开始慌乱;没有保持脑子的高速运转,没有及时去想怎么解决问题,期间曾情绪崩溃很影响片场氛围。

7) 执行导演因为剪辑需要的理由拍了很多自己想要的镜头,作为导演应该及时作出判断要不要拍,而不是让他直接上手拍,这跟摄影不让执行导演自己拿机器当B机用一个道理,剪辑难免会按着他自己的的镜头思维走,选择镜头时无法主观。


「思考留在开机前,开机后只剩下执行」每天都要自我默念一遍这句话,然后记住这次拍摄的教训,今后绝对不能再犯,身处片场就该保持一百二十分的清醒。



2.  后期阶段

在后期阶段,我主要负责给剪辑、声音、调色提供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建议。


剪辑部分,剪辑师经过老师建议修改的几个版本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剪辑的效率也非常高,每周都能按时给出新修改的版本剪辑。唯一感觉问题较大的是公园戏的剪辑,剪辑师对这场戏情绪点的把握有些偏差,沟通后已修正。


声音部分,主要提供了一些音乐的建议以及声音设计上的想法,比如父女二人吵架时可以设计窗外有雷雨声,渲染更压抑的气氛。其余声音老师基本独立完成,效率和质量都很好。




  • 总结


拍完家戏的那天,回程的车上我心灰意冷地觉得,从今以后大约失去了所有人的宠爱。然而到了第二天,该发我表情包的继续发,该笑我吃超多的继续笑,隔天上课的时候,拍戏被我折磨得最惨的摄影老师还笑嘻嘻给我带了他女票送我的照片试条。结这个组无疑是莫大的幸运,每一位组员都是那么认真、那么全力以赴;就算有天大的不愉快,一觉睡醒以后依然笑面相迎,脑子里也只想着接下来的阶段如何将片子做的更好。


因此我必须诚挚向六位组员道歉。这次导演工作我完成的并不好,相信给各个工种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非常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的包容和帮助……


感谢全宇宙最完美制片石哥,超无敌控制预算大法让我拿着压岁钱就可以幸福拍片,不用担心学期日常生计。感谢你永远那么好的脾气,感谢你永远都那么完美地解决天大的难题,感谢你一直担当整个片子最强大的后盾,感谢你的无所不能:)


感谢我整个学期见面频率最高的艺涵——又是学生会主席、又有一份贼充实的实习,可是却从来从来没有对剧本的事情有任何懈怠。剧本本身就是影像创作中最艰难的部分,谢谢你一直坚持下来了(而且还身兼不知道多少职),成为全剧组第一个开工和最后一个收工的人。


感谢全剧组体力消耗最大的心宇哥,我明白最对不起的就是你……我们的想法总是没法一拍即合的确很遗憾,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是最心累的一个,但你仍然能够尽全力保证摄影的质量,我们每次有过争执之后也基本靠你来化解iui 创作过程你提醒了我不少在导演方面需要注意的事情,很多都值得我好好反思(决断力、对空间的把握、以及思考画面的同时也要去思考如何实现画面等等)。若要说这次最能勉励我进步的人,那一定是你:)


感谢我想法上永远没办法合得来的龟哥……我们像是两个对立面般的存在,也许这不完全是坏事吧?相比我而言你才是那个热情永远燃不尽的人,谢谢你在我熄火的时候帮我扛下了许多原本属于我的责任,在我出岔子的时候挺身而出协助保障了制作进度的执行。


感谢无敌魔术师玥玥,每一步的美术执行都那么有条不紊,导演编剧有什么奇思妙想你都有办法变出来。跟你合作的分分秒秒真的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啊。


感谢超级认真超级靠谱的季季,非常喜欢每次跟你讨论影像创作问题的时候,那股认真劲儿每次都可以帮助我懂得很多新内容、收获新的思路。整个声音的制作过程也丝毫不用担心,啊,就是有种感觉,有你在的时候都不怎么担心。XD


这一次的导演经历,体会最深之处还是在于跟各工种的沟通。想法不一致的时候的确是抓狂的,想要追求某种创作的连贯感,又想要最大限度保留各工种的想法和特色,这个平衡的确是有些难把握,这次我也没有把握好;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自己在沟通表达影像想法时候的笨拙,这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致力改变的。


电影毕竟是合作的艺术,同样是也遗憾的艺术。而创作报告写的再仔细,也无法将我们的创作故事道个完全,也许这便是最不留遗憾的地方。